——在中国共产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党员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8月9日)
史美君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也是我校发展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新理念,总结第一次党员大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进一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一、第一次党员大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02年第一次党员大会召开以来的十五年,是我们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十五年;是我们不断探索、心无旁骛建设高职院校的十五年。十五年来,在省委和省高校工委的领导下,在上级机关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夯实组织基础,主动适应交通行业发展需求,全面落实高教强省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质量立校,注重内涵建设,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培养了大批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主要体现在: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创建“学习型、实干型、和谐型、创新型、廉洁型”领导班子为抓手,全面加强班子的自身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在抓大事、谋大局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谋划发展、改革创新和科学决策水平,班子的“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办学治校能力明显提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定期和专题议党,建立了校领导基层联系点制度,务实推进党建工作创新,营造了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生态。
集中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教育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严字当头,坚持以上率下,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深入查摆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四风”和“不严不实”问题,建立了正风肃纪长效机制,推动解决了一批影响学校建设发展的实际问题,打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学校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各项纪律更加严明,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风、校风、教风、学风明显好转。
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明显增强。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创新活动载体,拓展活动内容,强化阵地建设,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切实增强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考核。开展“五创五强”工程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计划,推行“一院一品”党建活动,开展“三帮扶”等公益活动,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心聚力等方面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制定落实党员发展工作规划,加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党建经费得到有效落实,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以来,有4个党总支、4名党员、2名党务工作者受到省高校工委的表彰。
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注重师德师风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坚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严格把握“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坚决抵御宗教渗透。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四项机制”,搭建“五大平台”,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成立“青马协会”,引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迈向新台阶。2013年有一名学生评为“长春市十佳大学生”,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交通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严肃执纪问责,用纪律和规矩的刚性约束全体党员,对违纪党员干部进行了纪律处分。构建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省委专项巡视反馈的意见和财务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严肃整改。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突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学校先后多次深入对口包保村调查研究,制定了《学校对口包保精准脱贫实施方案》,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扶贫办,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开展送医送药下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行”等活动。协调资金492万元,为对口包保村实施危房改造、万米围栏建设、村水源地改造,机耕道建设、堤防加固等5项工程。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扶贫工程,在村中设立机械化施工实习基地,帮助村集体增加收入,为包保村全面脱贫打下了良好基础。《吉林日报》等省级媒体对我校扶贫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深化改革,强化内涵,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办学思路进一步明晰,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和特色发展的道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形成了“办学有企业互动、教师有高尚师德、教学有质量保障、育人有良好氛围”的人才培养局面。通过国家骨干性高职院校和省重点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校生人数由2002年的24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7200人,实现了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顺利通过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两次被省政府授予“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成为吉林省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2013年晋升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7年评为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和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
优化专业建设布局,品牌特色更加突出。突出以公路交通类专业为龙头的专业发展特色,紧贴市场、紧贴行业、紧贴职业,科学设置专业,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打造了以寒冷环境道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的道桥工程专业群;以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群;以智能化物流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以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专业群;以移动通信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和电子信息专业群。目前,学校现有国家级试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群6个,省级品牌专业群5个,2个专业为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提高。
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成效明显。形成了校企管紧密结合的集团化办学体制。2009年,由学校牵头,联合72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我省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了校企、校际之间的合作平台,形成了“校企管”三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深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厂中校”、“校中厂”办学模式,混合所有制和现代学徒制办学正扎实推进。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英国、韩国、德国等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往来与合作关系。
加强课程建设,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大力推进国家、省级、学校三级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了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合工学结合的富有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现建设国家精品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16门,省级优秀课程41门。教师主编参编教材260多部,入选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32部,获国家、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这些成果的取得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设立改革发展创新基金,五年来,累计投入135万,鼓励教师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立项研究。“寒冷环境交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被省发改委批准为省级工程中心,为学校科研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几年来,省级以上独立和合作科研课题立项达到90余项。
强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以职业技术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术、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7.5%以上。近5年,参加全国、省级技能大赛获各级奖励160余项,参加各类文体比赛获各级奖励270余项,其中获得金牌146项。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活力得到激发。坚持党管人才,引育并举的方针,实施“3111人才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双百工程”,建立了长白山技能名师、学校名师、示范教师、专业带头人等评选奖励制度,加大了优秀中青年教师及技能名师引进力度,专任教师学历、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45岁以下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率已达到了95%,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占98%以上。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160人,现有省长白山学者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1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突出贡献人员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
(三)统筹兼顾,规范管理,学校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坚持以生为本,学团工作取得新成效。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创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导向,深化学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理顺了两级学生管理体制。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参加团中央举办的“印象长白山•筑梦十三五”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认真做好奖助评选、心理咨询、招生就业等工作。加强以“四导制”为主要形式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形成了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有战斗力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几年来,学团队伍中有60余人次获省市以上荣誉。
坚持民主管理,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制定实施了学校《章程》,推进了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进程,建立了系统、科学、完备的学校内部治理规章制度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坚持民主管理,充分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保障了学术权力有效运行。坚持党务校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营造了和谐氛围。重视安全工作,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大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坚持协调发展,学校其它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信息化校园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促进了信息化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档案,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资产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强财务管理,实施了精细化财务预算等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后勤保障,建立具有特色的后勤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积极开展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为师生生活提供了高质量服务。广泛采用先进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推进了绿色、低碳校园建设。坚持以民为本,发展成果惠及教职工。积极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校内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机关的关心、帮助和支持,离不开各届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的精心谋划和率先垂范,离不开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的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兄弟单位的热情关怀,大力帮助。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上级领导、全体共产党员、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敬意。
回顾总结第一次党员大会以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始终把提升办学活力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我们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学生发展作为检视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学生培养扎实有效,学校声誉不断提高。
——必须坚持目标引领。我们集全校师生的智慧,制定了既充分体现全校师生共同观念和价值选择,又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清晰可行的发展规划,共同的发展愿景有效地激发了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各类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力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坚持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统筹推进各级各类队伍建设,努力造就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各级各类人才队伍。
——必须坚持融入地方发展。我们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服务吉林”的理念,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紧扣吉林省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始终坚持“学校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的理念,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注重提高广大师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优化管理服务,团结和依靠师生员工,形成了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总结经验和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责任,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二是办学条件亟需改善,办学瓶颈急需突破,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还需进一步树立,师资队伍、专业结构、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学校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有待加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四是生源数量减少,招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站在新的发展高度和起点,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吉林省高教强省政策和《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和政策保障。二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初见端倪,互联网+、分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无不蕴含着巨大机遇和无限潜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仍然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基础保障,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规划,到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1500万人,这些人才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70%。另外,吉林省及长春市交通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交通类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上升,我校作为培养交通类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我校改革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学校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凝神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而奋斗,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交职院的共产党人。
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为使命,坚持“立足交通行业、面向区域经济、服务高教强省”的办学理念和“爱国、笃学、敬业、创新”的校训精神,不断强化内涵和外延建设,不断提升办学的规模、质量、效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和教职工满意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幸福交职院而奋斗!
学校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明确“一个发展目标”: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职院校。要突出交通特色,对接“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打造新的特色亮点。建设一流的专业,打造一流的队伍,创建一流的管理。
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外部推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向自主保证的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转变。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方针,建立学校、专业、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二是从教育教学的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转变。坚持以生为本,从专业结构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强化“三个保障”:一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政治保障。发挥党的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突出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和政治方向。二是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制度体系,推进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进程。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才成长氛围保障。努力建设融入人文精神、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文化育人氛围。
确保“四个提高”: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内部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健全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运行机制,强化制度落实,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依托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深化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政府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四是教职工待遇稳步提高。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持续改善民生,建立教职工个人收入与学校事业同步增长机制,努力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指数。
今后五年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创新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要深化学校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要深化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合理设置管理服务机构,优化职能分工,规范工作流程,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革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积极探索实行人员总量管理,在人员总量内组织制订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类岗位的名称、数量、结构比例、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等。改进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以“代表性成果”、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持各类人员收入的合理比例和校内绩效工资的稳步增长。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理顺校、院的层级关系,明确二级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完善教育教学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不懈追求。作为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要认真落实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加快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要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积极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选择4至5个专业推行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和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衔接,形成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加强专业建设,打造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群
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要着力建设与产业链相衔接的专业群,按照“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建设思路,打造服务区域发展、匹配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一是突出传统专业,巩固交通运输行业优势专业集群。以道桥、汽车、物流传统优势专业为龙头,带动全校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构成以交通类专业为主体,信息、管理服务等多专业并存的专业布局。二是强化特色专业,打造低碳环保和寒区工程品牌专业集群。以汽车电子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为引领,建成适应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工程测量技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载体,打造突出寒区人才培养优势的特色专业。三是拓展新兴专业,主动适应吉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紧密跟踪经济发展态势,促进专业建设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对接,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要凝练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未来几年,专业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
教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构建教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教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适时出台重大科研项目经费支持鼓励政策,以教科研课题为驱动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申报和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高水平的教材或专著,积极申报各类教科研成果奖,提高获奖等级。要搭建研究平台,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及教科研团队的培植,依托长白山技能名师、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组建10个具备一定科研实力的科研团队,形成较强的综合教科研能力。要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开发横向科研项目,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当中的具体问题,促进教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
(五)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力量。要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的要求,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主体,建立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围绕学校的战略布局和专业重点发展方向,更加精准地培植高层次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服务工作。实施领军人才计划、技能名师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计划、及骨干教师加强计划等五项人才发展计划,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扩大兼职教师队伍,逐渐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保持50%以上。加强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优化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和支撑条件。
(六)完善学团工作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要把它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将思想引领贯穿共青团各项工作和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服务和联系,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要完善成长发展、就业辅导、困难资助、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指导和服务工作水平。健全资助制度,实现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完善优质生源基地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与生源市场变化相适应的招生模式,充分发挥两级管理优势,形成招生就业全员参与的新格局。
(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校区的基础上,按照“满足发展、科学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校园建设总体思路,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成一期工程5.7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综合实训楼建设。要加强财务管理,增强“开源节流,厉行节约”的意识,严格预算管理,规范财务支出。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形成支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系统。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实施资产明晰、资源共享的资产管理体系。实施“质量后勤、文化后勤、节约后勤、智慧后勤”建设,为师生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形成学校领导主管、部门实施、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平安校园”建设的立体模式。
(八)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凝练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具有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风尚,推进以“铺路石”精神为主导的学校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凸显校园文化特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有选择地在校园内建设一批富有学校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丰富校园文化元素,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角、文化带、文化长廊等,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
(九)加强民生工作,提高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创造幸福美好交院
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改善工程,形成发展合力。坚持把事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前提,把民生改善作为凝心聚力的重要保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争取财政资金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岗位聘任工作,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实现个人收入与学校事业同步增长。加强教职工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积极为教职工谋利益、办实事、做好事,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温暖、健康向上、幸福快乐、值得信赖的教职工之家,争取让每个教职工“愉快的工作,出色的发展,体面的生活”。
三、强化首责主业意识,坚持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完成好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关键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贯彻好落实好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更加牢固地树立“四个意识”,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学校党委是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师生员工,营造锐意改革、干事创业的氛围,形成同心同向、共谋发展的合力。要落实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筑牢领导班子的“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议事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健全完善党内组织生活,增进班子的共识和团结。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建设。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思想政治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要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根本,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推进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引导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要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巩固全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学校发展建设的战斗堡垒。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坚持强基固本,大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着力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增强基层组织整体服务功能。要不断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院部基层组织的工作体制和决策方式,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持续开展“五创五强”创建活动,坚持民主评议、“三会一课”制度等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基层组织整体功能。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筑牢初心。要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党建“一院一品”建设,增强党组织活动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注重在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要健全党务工作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阵地建设和人力支撑,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干部队伍建设是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修订完善学校《处、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好干部“五条标准”,不断优化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要加强干部教育培养培训力度,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完善干部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创新考核方式,坚持严明纪律、严格约束、严肃问责。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党风廉政建设是学校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遵守和维护《党章》作为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的基础,各级党政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职责,加强对分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监督。要深入抓好党风建设,把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具体规定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从严查处顶风违纪行为,持续传导压力震慑。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各项监督制度,逐步将廉政风险防控向办学风险防控延伸。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推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持续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要推进纪委“三转”,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更加严格地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六)加强工会统战工作,凝聚发展力量
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师生办学,支持工会、妇委会等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实施“送温暖”活动。要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建功立业。要做好离退休老同志服务工作,使广大离退休职工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志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明年学校将迎来建校60周年甲子校庆。回首过去,我们励精图志,铸就了交职院人“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谱写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事业任重而道远。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即将召开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秉承“爱国、笃学、敬业、创新”的校训精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以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凝心聚力、奋勇前行,为创造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职院校而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谢谢!